学校简介
阳新实验中学阳新,古称兴国州,居吴头楚尾,临浩瀚长江。巍巍幕阜迤逦东来,滔滔富河穿城而过。这里气候湿润,湖泊众多,号千湖之县,拥舟楫之利。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南渡,阳新便是重要驿站,墨客骚人多于此流连。灵秀的山川,丰厚的文化,滋养了一片治学的沃土——儒学。
发展概况
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实验中学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实中人在市县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励精图治、开拓前行。学校在教育管理、教书育人、教学教研各个方面与时俱进,成果迭出。几十年来,学校打造了一支专家型教师队伍,如老教育专家胡显桐、许宏蕴,特级教师傅斯均、董华伟、费新岸、李志敏。学校还拥有110多位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优秀的教师,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无数学子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建功立业。有的远渡重洋,在异域他乡立身扬名,如留美博士严干新、邓悠平;更多的学子在国内的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奋发进取,事业辉煌,如知名校友刘会永、刘腾华、刘志刚、刘会增、陈绪富、钟银承、陈新江、郑传寅、吴勉坚、柯亨松、徐鲁、彭方远、王贤田等。他们在省市县,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办学规模
校园占地面积6555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227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9598平方米。现有84个班,共4739人,其中高中生2021人,初中生2718人;在岗在编教师350人,其中高级教师151人,特级教师2人,黄石名师2人。馆藏图书近8万册。拥有可供3000人食宿的学生食堂、公寓群,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办公大楼、理化生实验大楼、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现代化的塑胶运动场,安装了一流的智能语音系统,配备了数字化智能物理实验室。
办学业绩
初中部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龙头。中考高分率、上重点高中人数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近五年,每届至少1名学生考入华师一附中,每年20余人被黄石二中录取,每届100余人过县重高线。2012年中考,汪晓芹荣摘全县桂冠,4人跻身县前10名;2013年中考,我校45人跻身全县前200名,占全县的四分之一。2014年中考,我校上重点线学生146人,再创历史新高! 高考一年上一个台阶,学校先后有17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008—2013年学校高考上本科线的学生达两千余人,2010年高考两名同学突破600分,其中黄焕炜同学在全国空军招飞中,以湖北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空军招飞局录取,填补阳新历史上没有空军飞行员的空白。2012年高考杨杰同学以631分的高分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夺得状元。2013年高考,李都同学成为同类高中唯一的600分获得者。2014年高考,我校理科实验班上一本人数9人,二本18人;文科实验班学生丁艺林、柯曼两位同学进入全县前十名。本科上线总人数在全县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 学校被评为“2010年中国基础教育综合实力百强学校”“全国地理教学先进学校”、“全国百县中小学英语最优化实验研究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湖北省文明单位”、“影响黄石一百品牌学校”。2010年9月,学校被黄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市级示范高中”。 今天的阳新县实验中学已成为鄂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卓著的完全中学。
历史沿革
宋代仁宗庆历四年(1044)。兴国军学自此始,在州治西北隅。神宗熙宁间徙治南·哲宗元七年知州胡师文徙于旧址之冈西附东向,孝宗乾道六年,知军叶模改建西冈北附南向。宁宗嘉定七年,知军李寿朋广大成殿。当年知军虞孙改建门堤,增宏规制,立沣水、泳归二亭。元代世祖至元十四年升军为路,立路学。顺帝后至元六年总管申克温葺堂庑建公廨创大成雅乐新从祀像。至正三年,总管焦思忠以礼殿卑陋重修六年,达鲁花赤石抹帖木耳不花、总管肖正臣创建两庑。八年,教授陈松年修大成殿。十二年,兵燹礼殿独存。明代洪武四年,通判郑署府事,卜地增廓重建两庑戟门、明伦堂东西斋。六年,同知翟硅改建伦堂于文庙后,改旧明伦堂为集义堂,设东西斋,筑堤于沣池之左,重建沣水,泳归二亭于堤上三十年,知州李文声修二旧亭,广神厨五间于西庑后筑杏坛于明伦堂后。天顺三年,州同李暄重修。成化八年知州叶普重建明伦堂于旧堂之左,辟射圃于虎山麓宏治十四年知州胡瀛。徙明伦堂于址南向,圣殿两庑戟门居前,旧沣池十余亩约而小之。中置石桥。徙官廨四所于龙山下正德年,知州李东重建。嘉靖十六年,知州刘纶建启圣祠于学右,十九年,知州吴希贤改建于圣庙左。二十九年,知州周鹏修墙垣,砌以砖。学东南隅建学正宅一,训导宅三,东为坊日义路礼门,西为号舍,凡十三楹,前为学门,在柩星门左。清代顺治八年巡道李呈祥捐修大殿并两庑戟门,工未峻迁去,后任杨遵、学正程一棐,训导罗克映捐俸成立。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高梦龙修大成殿数一亭。雍正二年,知州黄澄修两庑、乡贤祠、名宦祠、戟门、柩星门。三年,修明伦堂。六年,修沣水建启圣祠。十三年,知州高建暨州绅士庶重修大成殿,改设圃于学左。乾隆二十四年知州蒋曰堂重修。三十三年,学正谌潮重重修。嘉庆十三年,知州椿霖重修。道光二十八年大水冲塌。三十年,知州宋宴春同州人陈光亨及众绅耆捐重修。先锋三年,古柏被毁。十一年,州人陈光亨及众绅耆,改明伦堂为崇圣祠,改敬一亭为明伦堂,而建尊敬阁于其上,迁敬一亭于殿之东北隅,与古柏亭相对。光绪七年,崇圣祠倾倒,明伦堂蚁蚀,知州李辀改建。1949年3月,校长张昊组织进步师生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青年社阳新县中学支部,并成立护校委员会,迎接解放。5月,阳新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当时有8个班,学生349人,教职工29人,县长林岐兼任校长。学校面向工农,建立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1950年春,易名阳新县初级中学,撤销训育处,飞出训育制,停止训育、军训、童子军训练,取消公民、童子军等课程,改设时事政治课。1951年秋,成立教职员联合会。1952年,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中共临时支部成立。在校工农子女学生在全体学生中所占比例由解放前的22%上升到74%,学生中成立学生会。1953年8月,教育工会成立,教联撤销,教联会员转为工会会员。1955年,中共支部正式成立。1956年9月,改名阳新县第一中学,共青团支部升格为团总支。拆入学大成殿改建大礼堂。1958年秋,始招高中学生,3个班,131人,成为完全中学。1961年秋,改名阳新城关中学,高中班迁至桃花庵,一校两址,首届高中毕业生122人。1965年2月,高中班划出,单独成校,名为阳新县高级中学,初中仍称阳新县城关中学。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下半年,全校“停课闹革命”。1967年11月,成立革命委员会,学生任主任,行使学校领导权。1968年9月,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与解放军代表进驻学校搞“斗、批、改”。1969年,学制改为初、高中二二分段制,春季始业,招初中生4个班。1970年9月,城关一小并入,改名城关东方红学校,隶属城关镇。同年冬,两年制初中生毕业。1971年废除招考制度,实行工农兵推荐入学。1972年春,取消小学部,高中并入,2个班,100余人,恢复完中,校址仍在儒学,复属县管。冬,初中7个班,高中2个班毕业。1973年恢复秋季始业,毕业生上山下乡90人。1975年下半年,整顿学校秩序,校风学风略有好转。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秩序逐渐恢复。12月恢复招考制度。1978年11月,复名阳新县第一中学,属省重点,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高考实行全国统一考试。高中班面向全县招生,择优录取,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政工作正常开展,学校秩序日趋正常。1979年增设政教处,初中恢复三年制。1984年,一中支部升格为总支委员会。1988年8月,部分领导和教师及高二年级迁至白杨卢家山新址,始招高一新生,一校两址。老校改名为阳新县实验中学。
文化传统
办学理念
人本 民主 崇实 创新
校训
尚德 励志 笃学 求真
校风
民主 和谐 朴实 向上
教风
爱生 敬业 严谨 善教
学风
文明 上进 勤思 好学
知名校友
贾亦斌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
王平 | 开国上将,总后勤部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
熊达 | 资深新闻工作者、诗人、时事评论员 |
凌新生 | 武汉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美国布朗大学终生教授 |
严干新 | 美籍华人,医学博士,美国 Main Line Health 心脏中心基础研究院主任 |
徐鲁 |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
郑传寅 |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
王贤田
| 湖北省九、十届人大代表,全国十佳人民满意公务员,阳新县民政局局长,民政部“孺子牛奖”得主 |
曹亚伯
| 近代革命家、实业家,辛亥革命元勋、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 |
石瑛 | “民国第一清官”,国立武昌大学校长,国民党一大中央委员、南京市市长 |
何时英 | 革命烈士 |
罗伟 | 革命烈士 |
俞照光 | 革命烈士 |
郑乃序 | 中共枣庄特委副书记、革命烈士 |
金绍先 |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
李名义 | 中共咸宁地委统战部部长兼地区政协联络组副组长 |
王遐昌 | 中国职业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兼秘书长、深圳东方英文书院董事长兼院长 |
程功树 | 黄石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副总兼文艺部主任 |
吕相康 | 湖北理工学院教授,教育家、作家、文学评论家 |
吴本元 | 高级工程师,全国节能先进工作者 |
石大月 | 湖北黄梅县县长,湖北省供销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湖北省供销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10月阳新实验中学官网)
最近去的次数比较多,现在校门内有毛泽东像的不多。一进门就能看到,挺大的一座雕塑。校内有奥运场馆,足球场的条件一般不过也比以前有所改观。校内树挺多的,环境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