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一中北依九宗,南临渭水,座落在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苹果之乡礼泉县城。学校始建于1959年,学校占地150亩,属省级重点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有75个教学班,5708名学生,248名教职工。学校环境优美、师资过硬、管理科学。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67名,研究生13名,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市级专家组成员6人,有24位教师获国家模范教师、省级劳模、省市级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85篇,出版专著20多部。学校以“绿色·人文·数字”为基调,处处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和美化。两栋教学大楼面积达11000平方米,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综合实验大楼设备一流,可满足师生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建成网络教室65间,微机室配有电脑382台,教师每人拥有高配置笔记本电脑一台。校园四季常绿,整洁美丽,绿化覆盖率达38.6﹪。是一所规模宏大,视野开阔,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三区”分明,布局合理的校园;是一所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网络多媒体技术覆盖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校园;是一所以高雅文化统领绿色学校环境,花间幽径构思精巧,名诗佳句随处可见,课堂内外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校园;是一所绿树成荫、四季花香、鸟飞鱼跃、物种多样,环境教育资源丰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可持续发展教育氛围的花园式省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每面墙壁都体现着知识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成绩骄人,是求知育人的理想之地。近几年来,礼泉一中以“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科研强校、人才名校”为治校方针,以“打造名牌、提升品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强力推行有效教学,全面实施质量跟踪,教学科研成绩斐然。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绿色文明示范学校”、“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校园”,“新课程示范学校”,“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2006年我校“绿色·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走进中央电视台,2006年9月荣获“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百佳示范学校”,荣获陕西省十五课题优良奖,“中国师德建设示范单位”。2007年6月被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2010年荣获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单位。2010年11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咸阳市重点中学前茅,连续20年被评为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获得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
礼泉一中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打造名牌,提升品质,服务群
2009年3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科研兴校明星学校”
2009年4月被授予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2009年5月获得咸阳市平安校园称号
2009年9月被咸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单位
2010年11月获教育部命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
2012年1月荣获“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
2007年,在原学校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努力追求新的发展,08年高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是学校实施新一轮主动发展规划的第一年,组建了新的学校领导班子,这是学校发展新的机遇。
面对学校高中生源的实际和社会对优质教育、优质师资日益增长需求的差距,学校深感担子重,压力大。学校将在教育局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以吴局长讲话和局教育教学工作要点为指南,坚持“自信、自立、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坚持“服务师生创效益,特色办学谋发展”的礼泉教育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围绕“师生发展,人民满意”办学目标,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创新常规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实现学校内涵的新发展。
早在04年、05年,学校就比较重视体育运动,对热爱体育的同学进行专业培训,并多次举行体育赛事,09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为进一步推进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学校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加了音乐、体育等特色班级,成为礼泉乃至渭北地区唯一一所县级艺术类综合学校。
1983年,张崇海大学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调到礼泉二中任教。1986年,他主动要求到远离县城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史德中学工作,放弃在县城优越的工作和生活,而选择到偏僻的乡村工作,张崇海的这一想法,让当时学校的一些领导、同事产生疑问,好心的同事还曾劝他留下来。张崇海本人却很坚定,他选择了离家50多公里外的农村中学任教,一干就是三年。
1992年,张崇海又被调往北部山区的建陵中学任教,那里的教学条件更为艰苦,时间一晃又过去了7年多。直到1996年7月,组织上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建陵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此时,地处偏远的建陵中学,校舍破烂不堪,学生流失严重,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学校濒临关闭。面对眼前的窘境,张崇海没有丝毫埋怨,他从抓师资队伍建设入手,提高教学质量,接着又紧锣密鼓的实施校舍建设,改善校园环境。短短3年时间,一所濒临关闭的学校被他办成全县乃至在整个咸阳地区都有名的农村中学。
学校先后建成两栋教学楼和一栋教师公寓楼,校内设施大为改观,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从最初的78名发展到近3000名(含初中生2000名),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由最初高考上榜无人,发展到每年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二本以上高等院校,受到当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1999年8月,张崇海被任命为礼泉二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礼泉二中作为一所老学校,受地理位置和招生制度限制,校园面积过小,校舍陈旧破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重重困难又一次摆在张崇海面前,他积极争取城建部门支持,协调政府力量对学校所在路段中山街东段进行改造,解决了困扰师生数十年的行路难问题。同时着力解决改善办学条件,扩建教学大楼,建起综合实验大楼,在全县率先引进社会资金建造起标准化的学生公寓,解决了学生住宿难题。
他对学校的管理实行“三抓五查”、“四不准”,对校外住宿学生实行“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他尊重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任职4年中,在校学生从不足千人发展到4000名以上,成为当时礼泉县境内第一大校,使一所普通高中率先晋升为咸阳市首批市级重点高中。
2003年8月,张崇海同志被上级部门任命为礼泉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走出清贫和辛苦的学校,对许多人来说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张崇海却放不下他所钟爱的教书育人的学校工作,2008年8月,他出任礼泉一中校长,重新走上工作第一线。
心谋质量真研实改
上任伊始,张崇海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当其冲是教学质量,由于各方面原因,礼泉一中的高考质量处于低谷。他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分头与学校班子成员、各教研组长、各备课组长以及长期担任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沟通,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共谋对策。经过调研,他对症下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制定出一系列新举措:强力推进有效教学;全面实施质量跟踪管理;实施“一三五七工程”;加强对特长生和尖子生的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等等。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2009年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613人;2010年高考一、二本上线982人,实现一、二本上线人数、清华北大、飞行员的三大历史性突破;2011年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猛增至1060人;2012年高考一、二本上线总人数1300人;2013年高考一、二本上线总人数1316人,连续三年取得咸阳市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第一名。
一份份志得意满的成绩单背后,是张崇海不断总结教育工作心得,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结晶,也更由此让他得到上级部门和学生家长的褒奖和赞誉。
呕心沥血倾情教育
一位好领导,不仅要善于用语言来打动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来感化人。这在张崇海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自担任学校领导以来,凡是要求班子成员和教职工遵守、执行的规章制度,他都率先执行。
张崇海每天坚持到学生放学,检查一遍学校安全情况后才离开。为了便于工作,他把家搬到学校。在投身到课改、教改中,他和各组的老师一起研究教材、探究教法和高考新制度。每学期平均坚持听课40节以上。用他的话说,这样既可以从中吸取“营养”,为本身充电,还能够直接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他还时刻不忘记学习,挤出时间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班学习,并坚持修完学业。他的求学和敬业精神成为学校教师的榜样,热衷钻研业务、投身教学教改在礼泉一种形成良好风气,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得到稳步提高。
2009年适逢礼泉一中建校50年校庆,为了准确、完整地编写好校史,在没有任何现成资料的情况下,张崇海亲自走访老教师、老领导和老校友,为校史编写整理了详实的资料。
一个寒假的深夜,他在校检查安全情况时,意外发现校园内的石凳上还坐着一名学生,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学生原因是没能赶上回家的班车,只好打算在学校坐一晚上。了解情况后,他把这名学生安排到本身的宿舍住下,他本身在办公室将就了一个晚上。当学校的师生知道情况后,无不为之感动。对于新老师、新同学,他时常深入宿舍、饭堂,了解情况,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对于生病住院、家庭困难的老师,无论有多忙,他都要亲自前去慰问。原因是工作事务的繁忙,他对本身的家庭关照甚少,孩子总是抱怨父亲一年也不能好好在家呆几天。
回想起当年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大多已离开礼泉,许多老乡、同学也纷纷帮他在深圳、珠海、东莞等地联系到条件优越的学校,甚至省内一些知名学校也发出邀请,意欲高薪聘请他做校长,但他都一一婉绝,无怨无悔地将本身的青春和精力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民主办学树立典范
学校为了改善办公、学习条件,为每一位教师配置了办公手提电脑一台,总造价12万余元。当时,许多经销商以各种方式找上门来,或请吃饭或送重礼来拉关系,张崇海都一一回绝。依照程序,他将此事交由教代会征集意见,集体讨论决定,由各教研组、各处室推荐的教职工代表集体看样挑选、商谈价格、签定购买合同,收货付款。他还常常时刻告诫本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清正廉洁才能堂堂正正做人。
人格魅力凝聚人心,科学管理开花结果,上任以来,礼泉一中在校长张崇海的带领下,硕果累累。2009年3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科研兴校明星学校”,2009年4月被授予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2009年5月获得咸阳市平安校园称号,2009年9月被咸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单位。2010年11月获教育部命名“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2011年11月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2012年1月荣获“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
张崇海本人也获得教育界认可,2009年10月,他被咸阳市教育局授予“咸阳市知名校长”荣誉称号,2010年1月被省教育厅、教科所授予“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人物”荣誉,并当选为咸阳市第七届政协委员会委员。
在张崇海带领下,礼泉一中正在向发展内涵,构建和谐校园目标迈进,开展有效教学,全面实施质量跟踪,以高起点、高定位,向着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百强校、全国千强校的目标努力奋进!
校园形象是校园文化的折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表现为由浅入深的三种形态:物态文化,制度、方式文化,精神文化,校园形象是融合这三种形态于一体的最直接的文化呈现。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俗称企业形象战略,是一种将企业经营的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角识别三大系统经过同一化整备、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整体性,全方位性,系统性的经营战略。学校将CIS战略引入到校园形象的整饰,通过对校园理念系统,校园行为系统、校园视角系统的建设营造出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渗透学校的文化理念、内化价值观念,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起到很好的教化功能,凸现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在校园建设中以“绿色、人文、数字”为基调,强调“以人为本”。今天的一中校园,一砖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凝结着几代一中人的心血与汗水。学校的校园面积从建校时的五十亩发展到一百五十多亩,校园的建筑也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如何使这些布局不尽合理,风格各异的建筑融为一体呢?学校便确立了以“绿色、人文、数字”为主题进行布局整饰。房屋建筑,景点分布,路网配套设施紧紧围绕“给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优美的环境”这个中心展开。
赋予冰冷的建筑以生命,使其成为传达校园理念的载体。校园理念系统是校园形象的灵魂,它不但可以感染和激励广大师生,指明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也可以展示学校风貌和精神,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包括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阐述教学理念,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教风、学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是校园最高层次的文化体现。
寓静态的景物以活力,使建筑、景观等自然环境美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突出学校校园特色与文化品位。
把细节做到伟大,让每个细节令人感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一个能把小事做细的人至少是个合格的员工,一个能把细节做到伟大的团队至少是个杰出的团队。在校园整饰中充分体现学校把“小事做精,细节做亮”的工作理念。从每个备课厅的命名,到每条道路,每个教师院的命名都充分体现学校这一理念。这些命名既是为师标准,也体现了每一位老师的执着追求。
在各处室、备课厅根据自己处室的工作性质和学科特点,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标,这是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它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通过办期刊,出警示激励牌,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引发头脑风暴,传达最新理念,激发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热情,扩展视野,规范行为。以前在校园流行的“墙壁文化、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白色污染、黄色污染、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等不良现象已经消失,校园中书声琅琅、教师行色匆匆,学术报告座无虚席,工作热情耐心的风气正逐步形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培养学生审美眼光,体现教育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不灌输到行动上,将是虚无缥缈的抽象口号,校园行为若缺少精神理念的指导也会更加混乱无章。
象文化艺术节、家长会、学术研讨会、学科趣味知识竞赛、迎春灯谜晚会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对内提高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向外开展交流、宣传校园形象的支柱之一。
梁启超,蔡元培都曾主张用美育的手段去改良社会,培育高尚的人格。校园是精神的家园,文化的载体。营造美育环境,传承绿色文明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校辛勤耕耘;学校的学生要在学校的校园学习、生活、游戏一千多个日夜。学校要让学校的每一座楼,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给师生以审美感受,学校希望学校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在这浓浓的绿色氛围中审美品位得以提高、精神得以熏陶、气质得以超越、品格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