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创办于1958年,时为北京轻工业学院(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受文革影响,迁往陕西咸阳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回北京原址,1999年与北京商学院合并,现名北京工商大学);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后为中国轻工总会),1998年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是一所以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为主的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和经济学等 7 大学科门类,尤其在造纸、皮革、轻化工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和教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学校重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对外技术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轻工技术与工程为主、基本覆盖轻工领域主要专业的学科群。 2004 年国家一级学科评比,该校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 5 。
学校现设有 15 个教学院系, 2个博士后流动站,5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涵盖和拥有40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目前各类在校生 2 万余人,研究生近千人。现有 6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 1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并有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等办学机构和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 1700 余人,其中双聘院士 1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 400 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 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跨世纪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者近 50 人。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 6 万多名学生,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本科教学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15 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特等奖。轻化工程、工业设计、食品工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名牌专业, 16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毕业生“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 93 %以上。 学校在2007年本科评估中取得优秀。
学校科研成就显著,一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 13 项,其中“提高汉口路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和“北方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理论与实践”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华北路山羊皮制革技术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省部级奖励 89 项,厅局级奖励 104 项。目前我校正在承担的国家级各类项目共有 30 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 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 3 项,“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3 项。获得专利百余项。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项,厅局级奖励132项,其中“六五”、“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32项,“十五”国家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4项;承担了8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学校获得授权专利192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共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399部,被“四大检索”收录论文306篇。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高校技术转让实际收入排名中,学校排名全国高校第47位、陕西高校第2位。2005年授权专利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9位、陕西高校第3位。
学校占地面积 2000 余亩,设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西安校区坐落在十三朝古都的未央湖畔,规划占地 1500 余亩, 2005 年已投入使用。咸阳校区位于华夏古都,面积 500 亩。校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建筑风格独特,设施先进。
沐浴着新世纪的春风,以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契机,陕西科技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求实创新,锐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而奋斗。
学校创办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
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定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
学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1998年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截至2012年5月1日,学校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89.2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
校区名称 | 建筑类型 |
---|---|
西安校区 | 陕西科技大学沁园;福慧图书馆;陕西科技大学逸夫楼;陕西科技大学文体馆;陕西科技大学游泳馆;陕西科技大学校训石;陕西科技大学田径运动场;陕西科技大学风雨操场;陕西科技大学沁园小区;陕西科技大学实训楼 |
咸阳校区 | 陕西科技大学运动场(咸阳);陕西科技大学科大附属中学;陕西科技大学科技楼;陕西科技大学陶研所;陕西科技大学校医院;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科技大学大礼堂;陕西科技大学现代教育中心;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馆;陕西科技大学中心教学楼 |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轻工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15个学院(部);本科专业56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
专业设置
学院名称 | 专业名称 |
---|---|
轻工与能源学院 | 轻化工程,(浆纸方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印刷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轻化(皮革方向、染整方向)工程、服装(皮革制品,含鞋类、箱包、皮具等)设计与工程、环境工程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法学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系,光电系,电信系,计算机系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工业设计,包装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 |
文化传播学院 | 英语,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7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00多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96%。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3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35%。学校有双聘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5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3个。
三秦学者:郭守武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皮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马建中)
省级教学团队(13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党新安)、纤维与生物质资源教学团队(徐永建)、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党宏社)、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吴宝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教学团队(黄剑锋)、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郑甲红)、微生物学教学团队(吕嘉枥)、数控技术教学团队(文怀兴)、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张功学)、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李小瑞)等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71个。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企业管理
省级重点学科(7个):材料物理与化学、包装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制浆造纸、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
博硕士学位授予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学科(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
博士二级学科授权学科(16个):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轻化工过程系统工程、资源与环境化工、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轻工装备及控制、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功能高分子化学与技术
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学科(17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
序号 | 专业学位 | 领域名称 |
类别 | ||
1 | 工程硕士 | 机械工程 |
2 | 材料工程 | |
3 | 动力工程 | |
4 | 电气工程 | |
5 | 控制工程 | |
6 | 计算机技术 | |
7 | 化学工程 | |
8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9 | 林业工程 | |
10 | 环境工程 | |
11 | 食品工程 | |
12 | 工业设计工程 | |
13 | 生物工程 | |
14 | 工商管理硕士 | |
MBA | ||
15 | 艺术硕士 | |
MFA |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动画、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艺术设计、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13个):应用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画、艺术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包装工程等
省级名牌专业(7个):轻化工程、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应用化学、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轻化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食品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广播电视电影实验教学中心、设计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实训基地、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皮鞋工艺学(弓太生)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学院 |
2012 | 皮革理化分析 | 罗晓民 | 资环学院 |
2012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基础 | 蒲永平 | 材料学院 |
2012 | 工程力学 | 张功学 | 机电学院 |
2012 |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 | 党新安 | 机电学院 |
2012 |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 | 文怀兴 | 机电学院 |
2012 | 植物纤维,化学 | 徐永建 | 轻工学院 |
2012 | 环境监测 | 丁绍兰 | 资环学院 |
2012 |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 朱振峰 | 材料学院 |
国家级精品课程
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学院 |
2006 | 包装技术基础(双语授课) | 陈满儒 | 设计学院 |
2007 | 制革整饰材料化学 | 马建中 | 资环学院 |
2008 | 有机化学 | 李小瑞 | 化工学院 |
皮鞋工艺学 | 弓太生 | 资环学院 |
省级精品课程
年度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学院 |
2003 |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 | 朱振峰 | 材料学院 |
2003 | 设备控制基础 | 陈桦 | 电信学院 |
2004 | 有机化学 | 李小瑞 | 化工学院 |
2004 | 整饰,材料化学 | 马建中 | 资环学院 |
2004 | 计算机基础 | 李,茜 | 电信学院 |
2004 | 大学物理 | 刘建科 | 理学院 |
2005 | 包装工程基础 | 陈满儒 | 设计学院 |
2005 | 人机工程学 | 杨君顺 | 设计学院 |
2005 | 植物纤维化学 | 李新平 | 轻工学院 |
2005 | 结晶,矿物学 | 王,芬 | 材料学院 |
2006 | 皮鞋工艺学 | 弓太生 | 资环学院 |
2006 | 微生物学 | 吕嘉枥 | 生命学院 |
2007 | 化工原理 | 陈均志 | 化工学院 |
2008 | 工程力学 | 张功学 | 机电学院 |
2008 | 塑料成型及模具 | 党新安 | 机电学院 |
2009 | 造纸原理与工程 | 王志杰 | 轻工学院 |
2010 | 材料力学 | 张功学 | 机电学院 |
2010 | 皮革制品CAD/CAM | 弓太生 | 资环学院 |
2011 | 数控加工与编程技术 | 文怀兴 | 机电学院 |
2011 | 创造,方法学 | 刘子建 | 设计学院 |
2011 | 环境监测 | 丁绍兰 | 资环学院 |
2011 | 生物工艺原理 | 贺小贤 | 生命学院 |
2012 | 皮革理化分析 | 罗晓民 | 资环学院 |
2012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基础 | 蒲永平 | 材料学院 |
教学成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3项;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36项。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学为主型地方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张美云)
截至2014年3月,学校重视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已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韩国、越南等国家的25所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外籍教师、互派访问学者、科研协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多次举办了各类国际学术会议。
“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80项,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专项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26部,发表论文7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538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89篇。
2011年,学校科研工作全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3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1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25篇,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36篇,授权专利378项,其中发明专利190项。
2013年,学校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10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35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4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28篇,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80篇,授权专利543项。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在2013年全国高校授权专利数量排名中,学校排全国高校第21名,省属高校第1名;在2013年底全国高校有效专利数量排名中,学校排全国高校第41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佛山研究院、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部分重要科研获奖
项目名称 | 研究者 | 奖项 |
乙烯基,聚合物,鞣剂,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 马建中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环保增强增韧型皮革,鞣制,整饰化学品的关键制备技术 | 马建中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提高汉口路,山羊皮,革质量的研究 | 潘津生,魏世林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北方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 | 魏世林,刘镇华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理论与实践 | 兰云军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华北路山羊皮制革技术开发 | 章川波,魏世林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原轻工部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以及其他校内科研机构数十个。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陕西省造纸技术及特种纸品开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轻化工助剂重点实验室、商检纸张纸浆检测重点实验室
原轻工部重点实验室(4个):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皮革工程实验室、轻工机械CAD/CAM工程研究中心、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中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轻工技术与创新研究中心、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校内科研机构
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科锐新材料研究所、证券投资研究所、造纸环保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天然产物研究所、鸵鸟综合深加工研究所、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皮革复合材料研究所、自动机械研究所、凯特研究所、古陶瓷艺术研究所、过程控制研究所、阳光电子研究所、艺术设计中心、现代职业培训中心、图形与CAD技术研究所、平板显示技术研究所、环境材料研究所、纳米材料化学与技术研究所、皮革工程中心、图形与图像研究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
研究院
佛山研究院、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3月,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130万册、电子图书65万册(种)、中外文期刊1079种、购置中外文镜像和网络数据库 26个、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10个,完整收藏自1907年创刊至今的百年文献《化学文摘》(CA)。形成了文理兼收、多种文献载体并存、轻工类图书文献资 源颇为丰富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源已实现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局域网已具规模,建立了SAN结构的惠普存储系统,存储容量26T,各种应用服务器14台。
学术期刊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12月,创刊初期为半年刊,限国内发行,1984年起改为季刊,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陕西科技大学学报》为学术性科技期刊,主要刊载轻工行业各学科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工程、皮革及革制品、食品工程、机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科学、工业造型设计、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科学众多领域,具有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和交叉学科特色,主要读者为国内外科研部门的中高级科技人员。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第一版),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分别于1989年获陕西省高教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3年陕西省科协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1年11月,我刊被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选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刊物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校训
至诚至博
陕西科技大学“诚”和“博”是从中国古代前贤明句选取而来,体现了陕西科技大学的传统精神。“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的含义包括诚朴、诚信、诚实,蕴含朴实无华,以诚相待,取信于人;“博”是指学问渊博是人生追求学问和事业的境界,含义是博大精深、经天纬地,又是指胸怀宽广,海纳北川;“至”是达到。“至诚至博”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做人达到诚实守信,朴实无华,达到博学、知识丰富精深。诚实而博学,博学而求诚,诚实有德,博学有才。诚和博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学问准则。
校歌
《远航》
迎着祖国初升的太阳
我们从首都北京起航
陕西科技大学
渭水之滨,搏击风浪
三实作风放飞理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
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
至诚至博,发奋图强
传承文明桃李芬芳
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
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
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
远航远航远航远航……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以蓝色为基调。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深邃、无限之感,是科技的象征;图形以五条青色向上的波浪条形和蓝色的半圆相互交叉组合,象征“运动”和“发展”;文字采用郭沫若的手写体和英文的大写印刷黑体。
陕西科技大学校徽寓意深远,五条波浪代表数字“5”,蓝色半圆和白色半圆的组合代表数字“8”,暗含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左、右两侧半圆分别代表东西文化,寓意陕西科技大学是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五条向上的波浪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将遵循至诚至博的校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条青色的波浪和蓝色半圆交叉隐喻“青出于蓝胜于蓝”之义,代表陕西科技大学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将遍及五大洲。
校旗
陕西科技大学校旗由学校标准色、校徽和学校字体组成,设计简洁、大方。
周廉院士
陕西科技大学我国著名的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1940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县。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9年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号召,调到宝鸡有色金属研究所工作;1979年,由教育部派往法国国家科学院进修,1982年回国;1984年起,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当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和西研稀有金属新材料股份分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低温工程材料委员会委员,国际钛会执委会委员和国际生物工程材料委员会委员等职。东北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等校兼职博士导师。
周廉院士学术及科研成果
多年来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共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4项。并 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人才培养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百名,指导博士后3名。
著作论文
发表论文近400篇
荣誉与称号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有 色金属工业特等劳动模范”、“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名誉校长周 廉
党委书记 潘中伟
校 长 沈一丁
党委副书记沈一丁(兼)
副 校 长 崔继华 李树晖 曹巨江 李虎成 张美云 姚书志 马建中
校长助理 杨建桥
陕西科技大学建校50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优秀人才。现有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医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51个本科专业;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研究生单独考试权及工程硕士、同等学历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MBA培养中心, 各类在校学生21 400余人。图书馆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藏书210万余册。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系、2个教学部、2个中心,拥有30余个研究所、40余个实验室及体育馆、游泳池等其他配套设施。现有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学校拥有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 国家级教 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精品 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 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9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人才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陕西省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
陕西科技大学已经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并将这所大学的改革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对其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予以支持,积极争取将其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学校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学城。
(备注: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原天津记者站站长金树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之黄晖、宫华夫妇;
“胡氏家庭奖学金”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工程系主任候志强;
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著名专家贺延龄;
日本国华裔博导何立风;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主任兼政委何树宇;
鹰鹍集团广东省销售总公司董事长关红梅;
长春玉柴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锋;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元魁;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陈汛武;
《中国100女性权力榜》之李春娅;
世界包装最高奖得主之乔加强;
美国道琼斯公司国际指数部资深总监高潮生;
山东淄博大桓九宝恩制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国祥;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十大影响力领军人物刘爱林;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金平;
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首位获得Otto-Schott研究奖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邱建荣;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教授常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房桂干;
咸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怀礼;
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
齐鲁工业大学校长陈嘉川校友;
柞水知名学者——张力;
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院长肖正扬;
原天津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谭国民;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海诚公司董事长陈鄂生;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荣宝;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葆珍;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十八大代表,
全国政协常委潘蓓蕾;
原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造纸学会理事赵万立;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
鸟巢标识系统设计师,中信国华标识有限公司创作总监,
总之就是各种 不好,别来读。
论就业,学校还可以,可就怕工作你不想做,我的同学当中无论高考分数比我高还是比我低,现在工资都比我高。